上半年運行情況
玻璃行業屬原材料工業,受國家宏觀經濟影響較大。近年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房地產、汽車等相關行業快速發展,極大地拉動了平板玻璃的需求,促進了玻璃工業的發展。
“十五”期間是我國玻璃工業發展較快的時期。5年間,新增76條浮法生產線(見下表),平板玻璃產量累計增長近兩億重箱。特別是后兩年平均每年遞增6000多萬重箱,新增47條浮法玻璃生產線。5年的平均增長速度達16.68%.“十五”期間也是我國加工玻璃和玻璃設備制造業發展最快的時期。據粗略統計,全國中空玻璃生產能力約1.3億平方米/年(不含簡易方法制造的中空玻璃),2005年產量約8000萬平方米;安全玻璃(鋼化、夾層等)生產能力達1.5億平方米/年,2005年產量約1.1億平方米。鍍膜玻璃生產能力也已超過6000萬平方米。
“十五”期間新增浮法玻璃生產線情況
玻璃工業的突出特點是周期性較強。首先是玻璃行業與國民經濟發展及固定資產投資依存度較大;二是玻璃生產連續性強,一經投產要連續運行6~8年才能進行停窯冷修,中間不宜停產或壓產;三是企業分散,無序競爭,導致市場對產能過剩敏感度較高,價格波動較大。
近年來平板玻璃新增產能和行業效益變化情況見下圖。
2006年1~6月份平板玻璃產量完成20924萬重箱,增長11.7%;累計產銷率92.46%;月末庫存3902萬重箱,較上年同期增加613萬重箱;6月份出廠價格(不含稅)57.39元/重箱,其中浮法玻璃出廠價格為63.39元/重箱,較上年同期下降2元/重箱。企業效益受到多種因素影響:進入2006年,平板玻璃新增產能較多;國家宏觀調控措施不斷顯現,需求增速見緩;原燃材料,特別是重油大幅漲價,促使玻璃行業成本增高,階段性供需矛盾較為突出,企業盈利空間受到擠壓,行業整體經濟效益大幅下滑,經營困難企業增多,虧損面擴大。行業經濟運行處于新一周期的下降期。
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玻璃行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同時存在發展不平衡、能源資源消耗高、結構不合理等矛盾和問題。
一是產能增長不平衡,近期增長過快,周期性波動大。2004~2005年平板玻璃新增產能較多,進入2006年已投產和在建生產線仍有20余條,隨著新增產能的釋放,競爭進一步加劇,企業將面臨困難和嚴峻挑戰。
二是產品結構不合理,深加工率低。目前,普通浮法玻璃供大于求,但是一些高檔用途和特殊品種的玻璃還需進口。玻璃深加工率不足25%,低于世界平均55%、發達國家65%~85%的水平;玻璃加工增值率僅為2.5倍,發達國家為5倍。
三是燃料成本加大,能源矛盾突出。當前國際原油價格不斷攀升,在世界范圍引發對能源安全和節能的廣泛關注。目前我國玻璃熔窯油耗偏高,燃料成本達50%以上,企業已不堪重負,能源矛盾十分突出。
四是企業數量多,產業集中度低。我國玻璃企業比較分散,僅浮法玻璃企業就有52家,平均規模只有683萬重箱。而日本旭硝子等四大跨國公司集中了世界41%的平板玻璃和超過50%的深加工玻璃產量。
五是市場不規范,無序競爭現象時有發生。由于企業分散和玻璃生產連續性強等特點,一旦企業資金短缺,價格競拼現象較為嚴重。“規范開放、競爭有序”的玻璃市場尚未形成。
以上問題不僅影響到玻璃行業當前的經濟運行質量,也不利于長遠發展。因此,緊緊抓住當前平板玻璃市場需求增速趨緩和新增產能較多的情況,因勢利導,化害為利,加快推進玻璃行業節能降耗、結構調整,加快企業重組聯合,既是促進玻璃行業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更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鞏固宏觀調控成果、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需要。
市場預測及結構調整目標:
(1)2006年宏觀經濟及相關產業發展趨勢。
宏觀經濟增長比2005年稍有下降。“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的預期目標。根據預測,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9.5%,比2005年的9.9%稍有降低。
房地產宏觀調控降低房地產投資熱度。2006年5月下旬國務院出臺針對部分地區房地產價格等問題,發布“國六條”,將對提高經濟適用房比例、控制房地產價格有利。預計2006年房地產投資增長將比2005年有所回落,高檔商品房發展受到抑制。
汽車行業繼續穩定增長。2005年汽車產量為570萬輛,其中轎車277萬輛。2006年汽車市場預計增長12%左右,產量為630萬輛左右,其中轎車增長25%,可能突破320萬輛。
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品種將給浮法玻璃帶來新的市場機遇,成為新的市場增長點。例如,Low-E鍍膜玻璃和超白玻璃擔當建筑節能、新能源利用的重任,超薄玻璃成為平面顯示器的重要基礎材料。據有關專家預計,中國TN-LCD、STN-LCD未來10年內都將保持10%左右的高增長率,超薄浮法玻璃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太陽能產業對平板玻璃市場增長具有潛在重大拉動力,預計光伏發電到2020年的累計裝機將達到30GWP,其發電量將占到全國總發電量的1%.據國外報導,太陽能熱發電在2010年達到全球發電市場的3%~5%,到2020年將達到全球發電市場的10%~12%.
(2)國際市場前景分析。
我國平板玻璃出口機遇和挑戰并存。挑戰體現在近年來世界范圍掀起了玻璃建設高潮,新建生產線九成集中在發展中國家。給我國平板玻璃產品出口的持續增長造成危脅;同時,在國際市場上針對我國的貿易保護不斷增強;人民幣對美元的堅挺走勢,對出口不利。而機遇體現在,我國浮法玻璃產品的成本優勢依然存在;深加工玻璃有出口潛力。
(3)原燃材料價格及成本變化趨勢。
國際原油價格不斷攀升,我國原油和油品價格逐漸與國際接軌,能源成本壓力不但不會減輕,反而會進一步加重;純堿行業透露,2006年國內總資源量預計1560萬噸左右,總消費量預計1490萬噸左右,產銷基本平衡,產略大于銷。為此預測2006年純堿價格變動不大;由于重油價格上漲,致使“燃油線”成本將繼續上升,采用其他燃料的生產線成本相對較低。
(4)新增產能情況。
今年1~6月份我國新建成投產10條浮法玻璃生產線,新增產能2609萬重箱,下半年還有10余條在建生產線,總計產能預計2500余萬重箱。
通過新一輪發展,行業的產品結構和產業布局發生了較大變化,到目前為止優質浮法和特殊品種可占到總能力的1/4左右;區域布局更趨合理,原產能短缺的廣東、四川和西北地區,加快了發展速度,產能明顯提高。廣東地區由原來4條浮法線1025萬重箱生產能力,至 2006年年底可達13條浮法線4017萬重箱;四川地區由原3條浮法線737萬重箱,增至6條浮法線1817萬重箱;西北地區由原3條浮法線554萬重箱,增至11條浮法線2493萬重箱。
綜上所述,2006年平板玻璃市場需求增長率基本與2005年相當,略有下降;原燃材料成本繼續升高;出口增速趨緩;新增產能處于較高水平,為此給平板玻璃企業帶來困難和嚴峻挑戰。
2006年結構調整目標,按照“十一五玻璃行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進行細分,目標為:
浮法玻璃比重達到86%;淘汰落后生產能力1000萬重箱;優質浮法與特殊品種比例達到27%;玻璃深加工率達28%;綜合能耗下降4%;玻璃熔窯排放的煙氣達到國家《工業窯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中二級標準的要求;大集團建設有明顯推進。
對策建議
(1)企業發展由規模擴張轉向品種、質量,延長產業鏈,發展深加工,有效服務于“節能建筑”。
針對目前市場需求增速趨緩和新增產能過多的情況,企業發展的重點應放在品種和質量上,改變以往追求規模、數量的粗放型增長模式,以質量效益增長帶動行業發展。提倡少新建,尤其是不新建無特色的普通浮法線,以多改造、多并購的方式求得發展。重點發展優質浮法和特殊品種,盡量避開過度競爭的中低端市場,實施差異經營,多生產個性化、技術含量高和高附加值的品種。根據國際成功經驗,我國浮法玻璃企業發展應從單一浮法的“專業化”戰略,轉向“價值鏈向上下游延伸的縱向一體化戰略”,不斷提高自用深加工玻璃的比例,提高產品附加值;促進節能型玻璃產品———中空玻璃、Low-E玻璃、太陽能產業用玻璃等廣泛應用,滿足“節能建筑”的要求。按照國家“十一五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實施意見”,北方嚴寒和寒冷地區及四大直轄市,應實現節能65%的要求。為此只有使用Low-E中空玻璃,才能達到規定的能效指標,節能玻璃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2)促進大企業戰略聯盟和大集團發展。
從近期行業發展趨勢看,國外大公司和行業外投資機構逐步進入我國玻璃行業,不斷擴大其市場占有。國內玻璃企業的重組正面臨國際資本、各類投資機構及一批優勢企業集團多方面的競爭,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向和誰主沉浮,值得關注。
為了從根本上規范市場競爭,提高行業經濟運行效果,強化自主創新和技術研發,企業重組、聯合是必然趨勢。行業分散,不但規模效益差、成本高,研發能力不足,而且導致市場的無序競爭和出口價格的混亂,并造成國外“反傾銷”等不良后果。
目前市場需求減緩,正是企業調整經營方式,進行聯合重組和結構調整的良好時機。按照市場原則,鼓勵有實力的大型企業集團以資產、資源、品牌和市場為扭帶實施兼并重組,不斷提高行業集中度,優化資源配置。力爭全行業形成10余家大型企業集團,促進產業集群綜合競爭力的不斷提升。
(3)促進玻璃熔窯節能降耗。
玻璃工業屬典型的資源、能源消耗型產業,又是與建筑節能緊密相關的行業,我國“十一五”節能20%是規劃目標中最重要的約束型指標。當前由于重油大幅漲價,燃料成本占到50%以上,企業已不堪重負,節約能耗迫在眉睫。我國平板玻璃年能源消耗量約800萬噸標煤,平均單耗為7800KJ/kg玻璃液,比國際平均水平高20%,比國際先進水平高30%以上,節能潛力巨大。
目前,我國玻璃行業節能的有效途徑:
一是淘汰落后工藝和實施熔窯規模大型化。除強化能源的日常管理以外,調整工藝結構十分重要。目前平拉法(含格法)較浮法玻璃能耗高出一倍以上,每年多耗煤約100萬噸;近10年來我國玻璃行業,由于淘汰部分落后工藝和浮法生產線規模逐步擴大(從430噸/日提高到510噸/日)為節能降耗發揮了重要作用。平均綜合能耗由1995年的28.44公斤標煤/重箱,降低到2005年的19.66公斤標煤/重箱,下降了30%.為此淘汰落后工藝和實施熔窯規模大型化是節能的重要途徑。
二是富氧燃燒與全氧燃燒技術。目前利用保護氣制備過程中的氧氣,在1號或0號小爐實施富氧燃燒,較為簡易可行,約節能5%以上。
三是玻璃熔窯低溫余熱發電技術。在冶金、水泥等行業已有多年較成熟的余熱發電經驗,玻璃熔窯同樣具有相當數量的450℃~550℃廢氣要排放,且余熱資源穩定。經過技術轉化創新,根據玻璃熔窯工藝特點,將熔窯余熱轉化為電能是完全可能的,并將電力回用于玻璃生產,達到節約能源、減少污染的目標。可為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以500噸/日規模的浮法線為例,據測算可具有1000KW的發電能力,可滿足生產線自身近40%用電,節能8%左右。
四是促進廢舊碎玻璃的回收利用。目前浮法廠自身碎玻璃已實現回收利用;但流散在社會上的碎玻璃每年約200萬噸~300萬噸,未能有效利用。造成資源和能源的浪費。經驗表明熔化過程中每增加10%碎玻璃,可節能3.5%.因此,在保證質量的前題下,應最大限度地促進廢舊碎玻璃的回收利用。

玻璃行業屬原材料工業,受國家宏觀經濟影響較大。近年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房地產、汽車等相關行業快速發展,極大地拉動了平板玻璃的需求,促進了玻璃工業的發展。
“十五”期間是我國玻璃工業發展較快的時期。5年間,新增76條浮法生產線(見下表),平板玻璃產量累計增長近兩億重箱。特別是后兩年平均每年遞增6000多萬重箱,新增47條浮法玻璃生產線。5年的平均增長速度達16.68%.“十五”期間也是我國加工玻璃和玻璃設備制造業發展最快的時期。據粗略統計,全國中空玻璃生產能力約1.3億平方米/年(不含簡易方法制造的中空玻璃),2005年產量約8000萬平方米;安全玻璃(鋼化、夾層等)生產能力達1.5億平方米/年,2005年產量約1.1億平方米。鍍膜玻璃生產能力也已超過6000萬平方米。
“十五”期間新增浮法玻璃生產線情況
玻璃工業的突出特點是周期性較強。首先是玻璃行業與國民經濟發展及固定資產投資依存度較大;二是玻璃生產連續性強,一經投產要連續運行6~8年才能進行停窯冷修,中間不宜停產或壓產;三是企業分散,無序競爭,導致市場對產能過剩敏感度較高,價格波動較大。
近年來平板玻璃新增產能和行業效益變化情況見下圖。
2006年1~6月份平板玻璃產量完成20924萬重箱,增長11.7%;累計產銷率92.46%;月末庫存3902萬重箱,較上年同期增加613萬重箱;6月份出廠價格(不含稅)57.39元/重箱,其中浮法玻璃出廠價格為63.39元/重箱,較上年同期下降2元/重箱。企業效益受到多種因素影響:進入2006年,平板玻璃新增產能較多;國家宏觀調控措施不斷顯現,需求增速見緩;原燃材料,特別是重油大幅漲價,促使玻璃行業成本增高,階段性供需矛盾較為突出,企業盈利空間受到擠壓,行業整體經濟效益大幅下滑,經營困難企業增多,虧損面擴大。行業經濟運行處于新一周期的下降期。
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玻璃行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同時存在發展不平衡、能源資源消耗高、結構不合理等矛盾和問題。
一是產能增長不平衡,近期增長過快,周期性波動大。2004~2005年平板玻璃新增產能較多,進入2006年已投產和在建生產線仍有20余條,隨著新增產能的釋放,競爭進一步加劇,企業將面臨困難和嚴峻挑戰。
二是產品結構不合理,深加工率低。目前,普通浮法玻璃供大于求,但是一些高檔用途和特殊品種的玻璃還需進口。玻璃深加工率不足25%,低于世界平均55%、發達國家65%~85%的水平;玻璃加工增值率僅為2.5倍,發達國家為5倍。
三是燃料成本加大,能源矛盾突出。當前國際原油價格不斷攀升,在世界范圍引發對能源安全和節能的廣泛關注。目前我國玻璃熔窯油耗偏高,燃料成本達50%以上,企業已不堪重負,能源矛盾十分突出。
四是企業數量多,產業集中度低。我國玻璃企業比較分散,僅浮法玻璃企業就有52家,平均規模只有683萬重箱。而日本旭硝子等四大跨國公司集中了世界41%的平板玻璃和超過50%的深加工玻璃產量。
五是市場不規范,無序競爭現象時有發生。由于企業分散和玻璃生產連續性強等特點,一旦企業資金短缺,價格競拼現象較為嚴重。“規范開放、競爭有序”的玻璃市場尚未形成。
以上問題不僅影響到玻璃行業當前的經濟運行質量,也不利于長遠發展。因此,緊緊抓住當前平板玻璃市場需求增速趨緩和新增產能較多的情況,因勢利導,化害為利,加快推進玻璃行業節能降耗、結構調整,加快企業重組聯合,既是促進玻璃行業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更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鞏固宏觀調控成果、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需要。
市場預測及結構調整目標:
(1)2006年宏觀經濟及相關產業發展趨勢。
宏觀經濟增長比2005年稍有下降。“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的預期目標。根據預測,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9.5%,比2005年的9.9%稍有降低。
房地產宏觀調控降低房地產投資熱度。2006年5月下旬國務院出臺針對部分地區房地產價格等問題,發布“國六條”,將對提高經濟適用房比例、控制房地產價格有利。預計2006年房地產投資增長將比2005年有所回落,高檔商品房發展受到抑制。
汽車行業繼續穩定增長。2005年汽車產量為570萬輛,其中轎車277萬輛。2006年汽車市場預計增長12%左右,產量為630萬輛左右,其中轎車增長25%,可能突破320萬輛。
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品種將給浮法玻璃帶來新的市場機遇,成為新的市場增長點。例如,Low-E鍍膜玻璃和超白玻璃擔當建筑節能、新能源利用的重任,超薄玻璃成為平面顯示器的重要基礎材料。據有關專家預計,中國TN-LCD、STN-LCD未來10年內都將保持10%左右的高增長率,超薄浮法玻璃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太陽能產業對平板玻璃市場增長具有潛在重大拉動力,預計光伏發電到2020年的累計裝機將達到30GWP,其發電量將占到全國總發電量的1%.據國外報導,太陽能熱發電在2010年達到全球發電市場的3%~5%,到2020年將達到全球發電市場的10%~12%.
(2)國際市場前景分析。
我國平板玻璃出口機遇和挑戰并存。挑戰體現在近年來世界范圍掀起了玻璃建設高潮,新建生產線九成集中在發展中國家。給我國平板玻璃產品出口的持續增長造成危脅;同時,在國際市場上針對我國的貿易保護不斷增強;人民幣對美元的堅挺走勢,對出口不利。而機遇體現在,我國浮法玻璃產品的成本優勢依然存在;深加工玻璃有出口潛力。
(3)原燃材料價格及成本變化趨勢。
國際原油價格不斷攀升,我國原油和油品價格逐漸與國際接軌,能源成本壓力不但不會減輕,反而會進一步加重;純堿行業透露,2006年國內總資源量預計1560萬噸左右,總消費量預計1490萬噸左右,產銷基本平衡,產略大于銷。為此預測2006年純堿價格變動不大;由于重油價格上漲,致使“燃油線”成本將繼續上升,采用其他燃料的生產線成本相對較低。
(4)新增產能情況。
今年1~6月份我國新建成投產10條浮法玻璃生產線,新增產能2609萬重箱,下半年還有10余條在建生產線,總計產能預計2500余萬重箱。
通過新一輪發展,行業的產品結構和產業布局發生了較大變化,到目前為止優質浮法和特殊品種可占到總能力的1/4左右;區域布局更趨合理,原產能短缺的廣東、四川和西北地區,加快了發展速度,產能明顯提高。廣東地區由原來4條浮法線1025萬重箱生產能力,至 2006年年底可達13條浮法線4017萬重箱;四川地區由原3條浮法線737萬重箱,增至6條浮法線1817萬重箱;西北地區由原3條浮法線554萬重箱,增至11條浮法線2493萬重箱。
綜上所述,2006年平板玻璃市場需求增長率基本與2005年相當,略有下降;原燃材料成本繼續升高;出口增速趨緩;新增產能處于較高水平,為此給平板玻璃企業帶來困難和嚴峻挑戰。
2006年結構調整目標,按照“十一五玻璃行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進行細分,目標為:
浮法玻璃比重達到86%;淘汰落后生產能力1000萬重箱;優質浮法與特殊品種比例達到27%;玻璃深加工率達28%;綜合能耗下降4%;玻璃熔窯排放的煙氣達到國家《工業窯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中二級標準的要求;大集團建設有明顯推進。
對策建議
(1)企業發展由規模擴張轉向品種、質量,延長產業鏈,發展深加工,有效服務于“節能建筑”。
針對目前市場需求增速趨緩和新增產能過多的情況,企業發展的重點應放在品種和質量上,改變以往追求規模、數量的粗放型增長模式,以質量效益增長帶動行業發展。提倡少新建,尤其是不新建無特色的普通浮法線,以多改造、多并購的方式求得發展。重點發展優質浮法和特殊品種,盡量避開過度競爭的中低端市場,實施差異經營,多生產個性化、技術含量高和高附加值的品種。根據國際成功經驗,我國浮法玻璃企業發展應從單一浮法的“專業化”戰略,轉向“價值鏈向上下游延伸的縱向一體化戰略”,不斷提高自用深加工玻璃的比例,提高產品附加值;促進節能型玻璃產品———中空玻璃、Low-E玻璃、太陽能產業用玻璃等廣泛應用,滿足“節能建筑”的要求。按照國家“十一五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實施意見”,北方嚴寒和寒冷地區及四大直轄市,應實現節能65%的要求。為此只有使用Low-E中空玻璃,才能達到規定的能效指標,節能玻璃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2)促進大企業戰略聯盟和大集團發展。
從近期行業發展趨勢看,國外大公司和行業外投資機構逐步進入我國玻璃行業,不斷擴大其市場占有。國內玻璃企業的重組正面臨國際資本、各類投資機構及一批優勢企業集團多方面的競爭,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向和誰主沉浮,值得關注。
為了從根本上規范市場競爭,提高行業經濟運行效果,強化自主創新和技術研發,企業重組、聯合是必然趨勢。行業分散,不但規模效益差、成本高,研發能力不足,而且導致市場的無序競爭和出口價格的混亂,并造成國外“反傾銷”等不良后果。
目前市場需求減緩,正是企業調整經營方式,進行聯合重組和結構調整的良好時機。按照市場原則,鼓勵有實力的大型企業集團以資產、資源、品牌和市場為扭帶實施兼并重組,不斷提高行業集中度,優化資源配置。力爭全行業形成10余家大型企業集團,促進產業集群綜合競爭力的不斷提升。
(3)促進玻璃熔窯節能降耗。
玻璃工業屬典型的資源、能源消耗型產業,又是與建筑節能緊密相關的行業,我國“十一五”節能20%是規劃目標中最重要的約束型指標。當前由于重油大幅漲價,燃料成本占到50%以上,企業已不堪重負,節約能耗迫在眉睫。我國平板玻璃年能源消耗量約800萬噸標煤,平均單耗為7800KJ/kg玻璃液,比國際平均水平高20%,比國際先進水平高30%以上,節能潛力巨大。
目前,我國玻璃行業節能的有效途徑:
一是淘汰落后工藝和實施熔窯規模大型化。除強化能源的日常管理以外,調整工藝結構十分重要。目前平拉法(含格法)較浮法玻璃能耗高出一倍以上,每年多耗煤約100萬噸;近10年來我國玻璃行業,由于淘汰部分落后工藝和浮法生產線規模逐步擴大(從430噸/日提高到510噸/日)為節能降耗發揮了重要作用。平均綜合能耗由1995年的28.44公斤標煤/重箱,降低到2005年的19.66公斤標煤/重箱,下降了30%.為此淘汰落后工藝和實施熔窯規模大型化是節能的重要途徑。
二是富氧燃燒與全氧燃燒技術。目前利用保護氣制備過程中的氧氣,在1號或0號小爐實施富氧燃燒,較為簡易可行,約節能5%以上。
三是玻璃熔窯低溫余熱發電技術。在冶金、水泥等行業已有多年較成熟的余熱發電經驗,玻璃熔窯同樣具有相當數量的450℃~550℃廢氣要排放,且余熱資源穩定。經過技術轉化創新,根據玻璃熔窯工藝特點,將熔窯余熱轉化為電能是完全可能的,并將電力回用于玻璃生產,達到節約能源、減少污染的目標。可為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以500噸/日規模的浮法線為例,據測算可具有1000KW的發電能力,可滿足生產線自身近40%用電,節能8%左右。
四是促進廢舊碎玻璃的回收利用。目前浮法廠自身碎玻璃已實現回收利用;但流散在社會上的碎玻璃每年約200萬噸~300萬噸,未能有效利用。造成資源和能源的浪費。經驗表明熔化過程中每增加10%碎玻璃,可節能3.5%.因此,在保證質量的前題下,應最大限度地促進廢舊碎玻璃的回收利用。
下一篇:建筑專家陳祥福:以自主創新促進建筑節能 |

相關文章
|
- 論壇熱帖
- 最新產品
- 展會快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