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建筑幕墻可以采用兩種的抗震設防目標。
我國現行的幕工程技術規范采用的建筑物抗震設計目標是: “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壞! 這主要是為了確保地震安全,減少地震時的人員傷亡。然而,汶川震害的教訓: 這樣的設防目標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地震人員傷亡,但還遠不能使地震時人員傷亡數量減少到發達國家的水平。 在地震中雖然有不少建筑物雖然未倒,但已成危房,功能遭到破壞,生產中斷,導致不可接受的巨大經濟損失。因此,在建筑抗震設計中,不能簡單地只設定“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壞”一種設防目標,還應視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建筑中的人員密度和特點來控制建筑物的破壞程度或它的性態水平 ,以確保地震時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正常。對于一些重要建筑物和幕墻,其設防目標可以設定為“中震不壞,大震輕微破壞并且可修”。
目前幕墻門窗抗震設計:小震不壞通過強度驗算保證,要求結構主要構件處于彈性狀態;比設防烈度低一度半:靠輸入地震力計算保證。中震與設防烈度相同:靠抗震構造措施和抗震內力調整措施保證。從根本上說,建筑結構的抗震驗算應該是在強烈地震下彈塑性變形能力和承載力極限狀態的驗算。強烈地震下結構構件的安全性主要取決于承受變形的能力,而不僅僅是承載力。結構構件所需的變形能力與結構構件所具有的最大承載力也是有密切聯系的,而且是隨著結構類型和構件在結構中所處部位的不同而不同的,F有的幕墻門窗標準、規范:中震一般不作驗算,大震比設防烈度高一度:也不作驗算。“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無設計計算保證。沒有具體量化,缺乏明確的指標。
建議幕墻門窗分兩個階段抗震設計: 一次設計即所謂的彈性設計 確保在中等規模地震下,結構應力不超過材料的屈服極限,保證幕墻門窗的使用性能不受影響,達到的“中震不壞”要求。
二次設計目標是大震幕墻門窗可修. 要對幕墻門窗與主體結構連接件進行彈塑性驗算。尤其是雙層幕墻、石材幕墻與主體結構連接更要驗算,要求構件發生塑性變形時,節點強度足夠,確保罕遇大震下框架不脫落。 4.4提升抗震設計理念,推行適合中國國情的抗震性態設計。 4.4.1傳統的抗震設計理念是基于生命安全理念建立起來的,即設計出來建筑結構以保障生命安全為主要目標,房屋損壞所帶來的自身經濟損失和室內財產損失并不是抗震設防需要達到的第一目標。由于建筑場地未來地震的不確定性,采取了一個公認的設防原則——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基于生命安全的抗震設計理念是目前世界上通行的設防理念。 4.4.2近年來情況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尤其是發達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財富越聚越多,建筑功能比過去有了較大擴展。地震發生后,建筑物的損壞不僅自身損失巨大,而且會嚴重影響社會運轉,造成更為嚴重的損失。基于生命安全的抗震設計理念提升為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理念。這可以從近年來發達國家(美國、日本)的實際震害損失看出來這種設計理念先進性,一方面地震傷亡人數下降,另一方面地震所致經濟損失減少。
4.4.3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是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新的重要發展。 與現有常規方法相比優點是:使三水準設防要求有具體量化的性能目標、水準,設計中更強調實施性能水準的判別準則、性能目標的選用和深入仔細的分析、論證。 特點是:使抗震設計從宏觀定性的目標向具體量化的多重目標過渡,業主(設計者)可選擇所需的性能目標;抗震設計中更強調實施性能目標的深入分析和論證,有利于建筑結構的創新,經過論證(包括試驗)可以采用現行標準規范中還未規定的新的結構體系、新技術、新材料;有利于針對不同設防烈度、主體結構及建筑的重要性采用不同的性能目標和抗震措施!盎谛阅茉O計”的概念,與傳統的偏重于承載力的設計并不是格格不入的,“基于性能設計”是一個更加廣泛和全面的概念,可以認為它涵蓋了傳統的設計概念,并在此基礎上加以延伸和擴展。5.12汶川大地震帶走了數萬人的生命,國家直接經濟損失慘重,高達幾件億,間接損失更是無法估量。提升抗震設計理念,推行適合中國國情的抗震性態設計勢在必行。
結束語 5.12汶川大地震帶走了數萬人的生命,地震自身并不能殺死很多人,真正最大的敵人是那些抗震性能不夠和不合格的建筑(不合理的設計、不負責任的施工),這些建筑在大震來臨沒有任何延性征兆的脆性倒塌,整個結構瞬間化為一片廢墟,根本不給內部的人任何逃生的機會!
感到震驚的是很多發達國家也發生過眾多大地震,人員死亡并不多,美國來20世紀以來,在人口分布密集的大城市供給發生3次較大地震:1906年7.9級地震猛烈襲擊了舊金山及周圍地區造成700余人死亡;1989年,舊金山再次發生6.9級大地震,死亡逾270人;洛杉磯發生6.6級地震,造成58人死亡。2008年6月14日上午,日本東北地區的巖手縣發生里氏7.2級強烈地震,雖然地震釋放的能量遠小于這次汶川地震,只有10人死亡:與我國汶川地震死亡及失蹤將近10萬人相比,如此巨大的反差值得深思。 有一種意見認為:發達國家經濟條件優越,使用更多、更堅固的材料和更先進的振控技術建造建筑,以保證其安全儲備的辦法是不符合我國國情的,是“鋪張浪費”的,這種意見值得商討。這錯誤認識可能是:沒有真正了解外國外的先進設計理念,不愿意接受新的設計思路。并不是花更多的錢去換得更好的安全,而是采用更合理的優化設計,真正達到滿足設計規范要求節約成本的目的。
任何結構對待地震這種小概率事件都有一個設防標準的問題,離不開一系列的社會背景條件。不管設防到什么水準,總存在遇到超設計地震的可能性。但是,我們希望結構即使碰到了超設計地震,結構承受不了那么大地震作用時,最后功能喪失了,也要有必要的生存空間,而不要瞬時坍塌,成為一堆埋葬生命的殘垣斷壁。反思中國的建筑抗震理念與5.12汶川地震實際災害的巨大反差,反思中國歷次地震死傷人數與國外地震死傷人數的巨大反差,中國的建筑抗震在設計理念和結構上需要一次革命。
汶川特大 地震 無疑是一場巨大的自然災難,給中國和中國人民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但是災難使我們更加堅強,我們不會被災難壓倒。然而時至今日,面對這一場巨災,我們終于可以欣慰地說,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受住了重大考驗,抗震救災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果。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對中華民族來說,也是難得的一次精神洗禮,是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一次集中展現。 上一頁123456789101112 131415161718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