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創建學習型行業努力
一個國家、一個企業唯一持久的競爭優勢,是具備比其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的能力。黨中央一再倡導創建學習型社會。只要我們善于學習、善于總結經驗,充分利用我國二十多年建造5億多平方建筑幕墻和采光頂的實踐經驗和我國其它行業開發的新技術,依靠已建立起來的幕墻技術人才大軍,不斷創新,用世界最新科學技術來改造幕墻行業,我們完全有信心、有把握用十年左右時間趕上并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新階段發展,由幕墻生產大國發展成幕墻技術強國、品牌強國。創新有:原始創新、集成創新——發現-集成、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即使目前達不到技術創新水平,至少要做到技術跟新,不能技術不更新、技術不跟新。要知道“藝高膽大”,只有學習、掌握了全面知識,才能大膽創新。
學習要以“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國內外發展形勢,也要學習幕墻行業的方針、政策,與幕墻有關的國家(行業)標準,幕墻的新技術、新工藝,還有幕墻的基本知識。
今天就學習與幕墻有關的重要國家(行業)標準提出一些看法和大家討論。
一.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
汶川地震發生后,5月13日起,國家和地方的地震、建設主管部門派出了數千名工程技術人員奔赴地震災區,對震損房屋建筑開展調查工作,取得了十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在對震損建筑和建筑幕墻進行快速評估后,寫出了一批論文,為我們正確理解幕墻抗震設計有很大幫助。對震損建筑和建筑幕墻進行快速評估、收集資料、采集樣本、鑒定評估建立完整的檔案,是繼緊急救援后刻不容緩的任務,也是各級政府和工程技術人員的責任。這些資料將為災區的恢復重建和我國工程建設抗震規范和標準的修訂提供科學依據,從而使我國地震災區各類房屋建筑和工程設施的抗震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也為我國建筑幕墻抗震設計和建筑幕墻抗震設計規范(標準)修訂提供了科學依據,我們將建造更耐震的建筑幕墻。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汶川地震對我國建筑幕墻抗震設計是一次最有效的檢驗,因此,認真研究震害特點,總結經驗,思考《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和幕墻設計規范中有關幕墻抗震設計的規定與設計、施工中的問題,對于災后建造更為耐震的建筑結構和建筑幕墻,修訂抗震設計規范和幕墻設計規范中有關幕墻抗震設計的規定具有重要意義。面對如此嚴重的破壞,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除了實際地震烈度高于預計的設防烈度、特殊的地震衰減規律、地震波傳播特征及對地形反應等原因外,針對建筑結構本身的特點,對照規范規定和施工中存在的問題,加以客觀、科學的分析,對解釋和認識震害也是十分必要的。對規范(標準)中哪些經過檢驗證明是正確的,在今后就要堅持執行,對在汶川地震中暴露出建筑幕墻抗震設計中存在的問題,要研究提出改進出措施,經過試驗、論證再在實際工程中使用、改進、完善,成塾后列入規范(標準)中,造出更耐震的建筑幕墻。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