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門窗&
配套材料網 】9月27日,由德國工商總會北京代表處主辦的“行業市場機制:清潔發展機制的替代方案”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處長張小玲在研討會上表示,中國建筑碳排放總體可控,為新建建筑碳排放提供空間,而要實現行業減排,就要求新建建筑擁有標準的排放基準線和減排目標,目前部分北方既有居住建筑已經在進行行業減排試驗。
《京都議定書》中確定的清潔發展機制(CDM)成功與否尚無定論,有持批評意見者認為,CDM促進了溫室氣體排放集中的項目向發展中國家的轉移,并通過補貼的技術轉讓和認證產生額外收入,使競爭扭曲。
德國工商總會大中華區北京的環境專家Ingo Schulz表示,行業市場機制(Sectoral market mechanisms,SMM)可以成為CDM的替代品,這個機制下所制定的減排目標不再針對單個項目,改為針對一個行業,未來一些較小的氣候保護項目也可以得到激勵,并實現二氧化碳津貼分配更公平。
德國聯邦環境、自然保護與核安全部代表Thomas Forth也在研討會上說,德方此前與中國在可持續發展的氣候保護機制領域開展了積極合作,SMM將為中、德雙方在未來的創新機制,特別是為建筑和垃圾管理領域提供試點樣本。
張小玲還表示,中國每年仍有1000萬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因此,控制建筑碳排放總量并不現實。但她同時強調,中國建筑總體碳排放依然可控,允許為新建建筑增加碳排放,而實施新建建筑的行業減排時,要求建筑要達到一定規模,并擁有低于現行標準的排放基準線和減排目標。這類建筑包括北方居住建筑和擁有建筑排放基準線的城市建筑。
“目前北方現有建筑的行業減排項目已經在試驗中。”張小玲說。她建議,對既有居住建筑進行基本情況調研,建立北方既有居住建筑
采暖排放基線;對新建建筑開展民用
建筑能耗統計,為新建建筑制定排放基礎;對供熱企業進行調研,建立供熱企業的排放基礎;對大型公共建筑建立歷史排放數據。另外,還需要盡快開展新建建筑、既有
建筑節能改造、供熱企業等的行業減排的城市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