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遠程監控、電話控制或網絡視頻控制;圖2.6.2-01遮陽控制集成例子:
在建筑設計中要求,當建筑具備下列條件時,就要采用遮陽措施:室內氣溫大于29℃、太陽輻射強度大于240千卡/米時 、陽光照射室內深度大于0.5米 、陽光照射室內時間超過一小時 。

根據系統中的光照傳感器、溫度傳感器檢測到數據,控制系統自動啟動遮陽系統實現遮陽功能,控制數據同時發送給空調控制系統,停止空調的使用,同時控制系統會與室內燈光控制系統聯動,在滿足室內舒適環境要求的條件下,采用自然光來給室內照明。圖2.6.2-02、03中展示物聯技術與遮陽集成的例子,根據太陽光照度、方向(冬、夏季),調節遮陽構件角度。該裝置中動力來自本地發上光伏發電板發的電。

2.7超現有規范
文化類建筑超規范多,因為文化類建筑承載的信息和表達的層面多,所以大量采用創新的做法,挑戰規范極限,甚至超規范設計。超規范多集中在:
A、防火規范領域。例如,浦東圖書館施工時,按當時上海市消防局暫行規定(滬消發〔2008〕146號),“當內外層幕墻之間間距小于2.00m或無每層設置防火挑檐時,其建筑總高度不應大于24m”,由于該建筑高度微超24M,從而采用了創新型-帶有消防聯動1小時防火關閉翻板的雙層幕墻,滿足了審批要求。火災時防火翻門落下,關閉雙層幕墻通道,整面式雙層幕墻轉變為廊道式雙層幕墻,避免火、煙的蔓延(如圖2.7-01)。

B、安全規范,例如:玻璃面積、欄桿設置與否。應以計算和撞擊試驗確認其安全性。
C、超規范新材料,建筑設計實踐常常超前于規范(按國內標準精神),使用超規范新材料,表達某種理念或美。例如,按JGJ102標準,低強度大理石不能用于外墻,但建筑設計欲想用它表達自然濃重色彩,所以要開發深槽掛接等安全體系,大理石背貼防碎網,6面防水處理等措施,確保體系、材料安全合理。這樣,達到掌握規范的“神”進行設計,而非以“形”設計的目的!
3、結論
文化類建筑以其在建筑領域內之人文地位,對其外皮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外皮設計應采用 新理念、新工具、新方法,適應這一特殊要求。
3.1 文化類建筑外皮應是高品質
文化類建筑一方面,大眾與其近距離交流,對建立高品質意識、推動全民美學教育和品質文化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另一方面,作為公共場所,是安全、耐久的需要。 為了創造高品質,應:
A、盡量采用“工廠化”、“模塊化”系統和產品,即采用工廠化程度高的單元、半單元系統。
B、盡量采用裝配式施工工藝,實現“傻瓜式”安裝工藝,對勞務人員技能的依賴度降至最低。
C、加強研發投入,施工前做好試驗等必要準備工作,提高“系統效率”。
3.2個性化,復雜幾何形狀外皮越來越普遍。為此:
A、理念上,設計應從特殊部位開始設計,提高系統效率和效果;
B、應采用BIM工具,改變工作、生產方式,達到高效、低成本目的;
C、采用“適應性“設計。不僅要滿足可調要求,還要滿足調節方便要求;如圖3.2-01。

D、應充分重視工業美學設計;
3.3建立多學科、多專業人才的合作團隊
針對文化類建筑外皮集成化程度越來越高,建立多學科、多專業人才的分工、合作團隊,系統掌握各專業把控能力,確保各項功能完備、協調。
3.4應發展針對性的具體工藝方法
文化類建筑中,通透、纖細、超長構件普遍。應發展超大、超長構件的模塊化、分段化設計相應工藝方法;例如,通透超長鋼構、玻璃構件連接技術等;
3.5創造性地解決超規范問題
規范是基本要求,超規范時,應領會規范的精神,積極創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確保安全可靠,同時要滿足美觀要求。
3.6應關注基本性能的保證措施
盡管外皮發展多年,防水在內的性能并未達到非常可靠的程度,所以,應針對性采取措施確保性能可靠。例如,文化類建筑往往立面與屋面連成一體,復雜屋面防水變得關鍵,所以“防水設計多道化,防水材料整體化,不同體系以天溝過渡”等理念值得實踐。
總之,未來的文化類建筑將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不應只關注建筑功能本身,而與各專業合作,建立更好的社會體系做貢獻,完成這樣使命的道路上一定會為外皮提出更多創新要求,使外皮發展機會和挑戰并存。但有理由相信,理念先進,技術精湛,掌握高效工具的外皮技術團隊能配合建筑師,完成高品質系列文化建筑,為提高建筑技術發展作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建筑師訪談錄
【2】建筑學報,2012-09(文化巨石,天津美術館設計)
【3】工程質量 第29卷2011年第二期 孟根寶力高 趙立杰(世博主題館設計新理念、新工藝和新材料)
上一頁12345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