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由廣州市白云化工實業有限公司提供,轉載請注明出處!
硅酮結構密封膠作為應用于幕墻結構粘接裝配系統(SSG)中的結構粘結材料,直接關系到建筑耐久及安全。在結構密封膠執行標準方面,目前世界主要有美國ASTM C1184《硅酮結構密封膠標準規范》、中國GB16776《建筑用硅酮結構密封膠》及歐洲ETAG002《結構密封膠裝配系統技術審核指南》等標準。三大標準均對結構密封膠的耐老化性能測試做出了具體要求。
1、美國ASTM C1184
美國作為最早生產和使用硅酮結構密封膠的國家,對硅酮結構密封膠的標準化工作十分重視。美國材料實驗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Testing Materials ,簡稱ASTM)于上世紀60年代成立C24 委員會負責密封膠標準起草工作,80年代又在C24 委員會中專門成立了C24. 35分會負責起草有關硅酮結構密封膠的系列標準。ASTM 經過近十年的努力,終于在1991 年在發布了世界首個硅酮結構密封膠標準——ASTM C1184。
該標準定期進行修訂,但標準的總體內容上歷次版本并無太大的區別。該標準在老化試驗方面,引用ASTM G53 試驗方法進行5000h 的水-紫外光照老化試驗。
2、中國國家標準:GB16776
相較于美國,我國的硅酮建筑密封膠標準的制定起步較晚,直到1993年才有了第一個國家標準GB/T14683-1993《硅酮建筑密封膏》。
1997年,我國發布了強制性國家標準GB16776-1997《建筑用硅酮結構密封膠》,成為繼美國之后的第二個硅酮結構密封膠標準。標準規定5種條件下的拉伸粘結強度不小于0.45MPa,高于美國ASTM標準 0.345MPa的水平,此外還增加了粘結破壞面積不大于5%的要求,提高了建筑用硅酮結構密封膠生產和銷售的門檻,規范了行業行為,為玻璃幕墻的安全提供了很好的質量保障。
后來硅酮建筑密封膠標準不斷修訂和完善。2002年由白云化工和河南建材院負責起草完成了GB/T13477《建筑密封材料試驗方法》的修訂工作,該標準將15項ISO有關建筑密封膠的試驗方法和4項ASTM試驗方法轉化作為標準試驗方法,該標準的發布實施基本滿足了我國硅酮及其它建筑密封膠產品的性能測試需要。2005年對1997年發布的強制性國家標準GB16776進行了修訂,正式發布GB16776-2005。兩版本的主要差別在于拉伸強度相應提高,安全系數提高至4倍。
老化試驗方面,考慮到美國標準水-紫外光照測試耗時太長,試驗費很高,不利于標準實施,經過大量的試驗,國家標準GB16776選用了ISO11431 規定的方法,進行了試件的浸水光照試驗,試驗設備簡單,試驗條件對試件的破壞程度嚴厲很多,因此試驗周期大大縮短。GB16776 規定進行300h 的試驗,省時,降低了測試費用。
3、歐洲標準:ETAG002
歐洲ETAG 002《結構密封膠裝配系統技術審核指南》中對幕墻的各種性能以及各種組成部分的材料與材質的性能和測試評估方法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其中當然也包括了對硅酮結構密封膠性能要求的闡述。不同于美國標準,歐洲標準更關注強度的保持率,要求拉伸強度值要求至少75%的保持率,不過歐標并沒有規定結構密封膠的拉伸或剪切強度的數值大小,只是強調要進行測試并報告測定值。粘接破壞面積方面,歐標要求試件在經過各種處理后,再進行拉伸或剪切試驗,結構密封膠的內聚破壞面積都必須大于90%,這一點比GB16776 規定的95%放寬了條件,比ASTMC1184 沒有規定又嚴格許多。
老化測試方面,相較于ASTM C1184標準,ETAG002增加了環境因素如鹽霧( NaCl),酸霧( SO2)以及清洗劑浸泡等處理條件,以考察結構密封膠在紫外、溫度、水、荷載、接觸物質等多因素條件下的老化性能。
下期內容,我們將詳細分析三大標準差異性比較。敬請期待。
回答時間:2016-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