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上午10時,2008北京國際新聞中心舉行“北京奧運工程中的自主創新”新聞發布會,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楊偉光介紹了科技奧運理念下北京奧運場館建設的自主創新情況。
以下為實錄:
第一,積極開展科技攻關與技術創新,建設精品奧運工程。在北京奧運工程建設中,奧運場館結構形式多樣、造型復雜、建造難度大,
鋼結構總用量達到近15萬噸。為達到設計要求,科技工作者和建設者勇于攻關、善于創新,使用了大量的新技術和
新材料。這些建筑施工新技術和新材料,高效高質地體現了各場館的設計理念。僅在“鳥巢”的建筑過程中,技術創新就有近50多項。奧運工程的高水平建設實踐,促進了我國在工程設計施工以及相關產品與技術應用等方面的整體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奧運工程鋼結構從仿真、設計、材料、加工、安裝、監測以及綜合利用上,取得了幾十項自主創新的科技成果。總體上,達到國際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在某些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在贊嘆奧運場館新穎造型的同時,我想大家更關心場館的使用安全問題。在這里,可以告訴大家,我們主要的奧運場館都時刻處于安全的監控中,這些監控包括結構環境狀態與載荷監測、結構
變形、關鍵部位的
應力應變狀態監測、結構動態特性及其變化監測,使用期間可能在經歷地震、超載、事故等偶發作用引起的結構損傷或經歷的最不利狀態下的結構處于危險狀態下的警報等。
第二,大量采用綠色環保技術支撐綠色奧運建設,在建設“精品奧運”工程的同時,奧運場館及相關設施充分利用手段踐行綠色奧運理念。按照在奧運工程總建筑面積約199萬平方米,其中51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使用了綠色
可再生能源。這里包括
太陽能、風能和地熱等。按照這樣的計算,比例達到了26.9%。太陽能光復發電系統已在國家體育館等7個奧運場館中得到應用,北京奧運場館成為世界上利用
太陽能發電量最多的建筑群之一。采用雨洪利用、中水回用、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等技術,使奧運場館、奧運場區多年平均雨水綜合利用率超過80%,可回收利用雨洪水每年105萬噸,奧運場館中水回用、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率達到100%。
第三,制定推行新規范、新標準,全面支撐奧運工程建設可持續發展。自上個世紀90年代,誕生第一個建筑環境性能綜合評價體系以來,人們日益認識到這個體系是建筑領域實現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環。2003年底,由國家科技部、北京市政府、市科委共同組織,由清華大學、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等專業機構組成的課題組,完成了科技奧運十大專項之一
綠色建筑評估體系成果,并在此基礎上編制了奧運改擴建場館環保指南,奧運臨建場館環保指南和奧運改擴建工程綠色導則等。綠色
奧運建筑評估體系是國內第一個有關綠色建筑的評價論證體系,對奧運建筑在環境、能源、水資源、材料與資源、室內環境建筑等方面確立了上百項綠色建筑的評價指標和本級標準,該項目按照建設階段,制定了科學的評估內容和實施方案,從而確保奧運建筑建設達到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預期目標。由國家
建筑材料測試中心負責編制的奧運工程環保指南、
綠色建材,確定了奧運工程材料所使用的技術材料和環保標準,環保標準的制定建立在十項強制性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同時又做了適度提高,已成為奧運場館的
招標參考文件之一。
總之,北京的奧運場館凝聚了大量科研與建筑人才的智慧,把科技創新與工程設計、施工、管理等有機結合起來,從
結構設計到新
型材料,從施工工藝到質量監測標準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成果。相信,科技的巨大力量一定會給全世界風險一場美好的奧運盛會。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節能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