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鳳志與白云化工的淵源可謂長久。十年前他就認識李和昌董事長,并以顧問的身份服務過白云化工。但他真正讓他進行第二次職業生涯的轉變時,卻是九年后的2008年,吸引他的正是李董的個人魅力和白云事業發展的空間。對張鳳志來說,這是一個人生的華麗轉身,等待他的將是無限的夢想。
追隨白云追隨夢想
我是1993年畢業的 ,學的是俄語專業。畢業后我在軍隊工作了6年,做了很多軍隊對外科技合作的項目考察、洽談、翻譯談判和聯合研發等方面的工作。1999年我從軍隊轉到地方政府,開始是給廣東省和廣州市的主要領導人當翻譯和對外出訪的策劃工作,參與了廣州市對葉卡捷琳堡兄弟友城的合作洽談工作,廣東省對莫斯科州的經貿合作洽談工作。
1999年我有幸認識了李和昌董事長,并以顧問的形式參與了一些項目的洽談。印象比較深的一次是2007年6月,我作為翻譯隨李董一起出訪烏克蘭。當時有兩點對我影響比較大,一是李董對科技創新的孜孜不倦,對掌握新技術的熱情,二是對國際科技合作的視野和高度。一個小小的民營企業來搞對國際科技合作?最開始我是不認可的,白云化工就是搞搞密封膠,賣賣產品就可以了,能把它做大做強就了不起了,沒必要去想那么大的事。這個我跟很多人的想法一樣,就是沒必要。其二,有沒有能力也是個問題。因為我是研究所出來的,當時我在的研究所有1000多人,單是設備儀器都幾千萬,以白云化工的家底來搞國際科技合作,既無人才優勢也無設備優勢,能搞得起來嗎?一家民營企業來創辦科學研究院恐怕不適合。當時李董提出了白云化工要搞中國-烏克蘭科技研發中心,要搞廣東白云國際科學研究院的設想,而且很堅決,信心也很足。開始的時候我是帶著懷疑,有點消極的去跟進的。但后來這些事一件件的都做成了!所以包括我在內,幾乎所有了解這方面情況的人都對李董佩服得五體投地,只因他不但有遠見,而且能讓目標盡快實現。
可以說我對白云化工的認識是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我對白云化工提倡的“企業強,員工富”、“官不與民爭利”的文化很認同,李董的個人魅力和白云將給我的事業空間更深深吸引著我,所以終于在將近十年的時間近距離觀察后,我放棄了公職身份,于2008年正式加入了白云這個大家庭。我覺悟得比較遲啊,是白云發展事業的后來者,但希望不是未來白云大發展的遲到者。
帶好團隊,全力推進
感謝李董和白云化工對我的信任。我現在是身兼數職啊:白云化工科技事業部經理、廣東白云國際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廣東白云國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廣東--獨聯體國際科技合作聯盟秘書長。我現在的工作就要帶好團隊,全力推進白云科技事業的發展。
從員工心態來講,現在我們部門的員工有幾個特點:第一熱情度特別高,工作積極性特別高;第二團隊綜合素質比較高;第三他們雖然經驗不足,但是學習能力強。我也會給他們創造良好的機會,幫助他們在企業中快速成長。我說幾個具體例子:比如說我們的科研人員黃劍文,他畢業于北京化工大學,雖然他不是博士生、博士后,但現在已成為三個項目的科技負責人。他過去在工程中心的工作任務不多,所承擔研發的項目都是公司自己出錢,經費預算會相對比較緊張,所以工作就不飽滿,思想就不穩定。科發部事業大了以后,現在將在三個大項目壓在他身上,他的壓力也很大,同時我也會給他很大的自主權,他感覺到自己很有前途。員工會考慮能不能在這里學到東西,通過做事能學到全新的技能和本領,這是第一位的。當然也肯定是看好企業發展前景。
現在,整個團隊中大數成員都是80后,目前三駕馬車一套班子這種模式對他們而言是很有價值、很有前途的,所以他們干勁十足,沒有人跟我抱怨干活很苦、很累,這些我是不需要擔心的。我還是應該為他們建立一個保障制度,尤其是課題管理方面考核激勵機制。比如,每拿到一個課題我都會進行分析,得出一個系數,再將經費按一定比例進行分配,既保證科發部為白云化工創造利潤的職能,又保證研發經費及課題組人員的收入,以包干的形式操作。這方面我提出一個方案,方案也得到李董和公司的認可。
除了課題研究和技術研發外,現在,我們在廣東--獨聯體國際科技合作聯盟方面的工作也已經滿負荷運轉起來。
總的來說,目前我們白云科技事業的工作重點就是要做好基礎工作,不斷完善我們的運營模式,抓好團隊建設和制度建設,為白云未來的大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