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幕墻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統計數字顯示,我國城鄉每年新建房屋建筑面積近20億平方米,其中80%以上為高耗能建筑;既有建筑近400億平方米,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建筑,成為我國不折不扣的耗能大戶。
而據了解,其實我國早在1986年就已經開始推行
建筑節能。但相關部門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新建建筑在設計方面已經基本實現按節能標準設計,比例高達95.7%,而施工階段執行節能
設計標準的比例僅為53.8%。建筑施工不執行標準,成為
節能建筑推廣的一個突出問題。
“光抓設計一個環節不夠,只有從工程立項、方案評審、施工圖審查到施工、驗收、使用,全過程嚴格控制,各環節都用節能數據說話,才能造出節能建筑。”干了一輩子建筑的專家徐士喬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但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的另一項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累計單位DGP能耗實現下降19.1%,其中建筑節能承擔了20%的節能任務。“建筑節能的減排覆蓋面最廣,潛力最大,經濟性最高。”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在3月28日至30日舉辦的第七屆國際
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
博覽會的致辭中表示。
“現在節能建筑正在向綠色
低碳建筑跨越,而且已成為我國發展低碳建筑的主流。”萬科集團一位負責人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因而單一的節能條件并不能滿足綠色建筑的標準,而只有滿足了各項‘綠色’綜合指標才能在今后的建筑市場擁有真正的競爭力。”
另據了解,近日召開的萬科董事會決定,6月1日以后萬科所有新開工住宅都將是綠色住宅,領跑產業的決心可見一斑。其實早在多年前,王石就表示要讓建筑尊重未來,并率先掀起了房地產行業的綠色革命,明確倡導“低碳”的健康生活方式。
令人欣喜的是,當不少人仍在疑問“我們什么時候能住上綠色住宅”的時候,一大批綠色建筑已經在各地生根開花。如上海的萬科城花新園、朗詩綠島,深圳的光明新區,成都的摩瑪城等。
此前不久召開的第七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博覽會綜合論壇上,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透露,目前我國1/5以上的城市開始各種類型的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為綠色建筑發展奠定了基礎。且經推算,發展綠色建筑的成本是可以負擔的,大多數綠色建筑項目節電的增量成本靜態回報期為3至5年,節水的增量成本靜態回報期為2至7年。
也是在這次大會上,仇保興明確表示:“今后要全面推行綠色建筑‘以獎代補’的經濟激勵政策,具體可從專項補貼、物業稅減半征收、土地招拍掛前置條件、
容積率返還5%、購房貸款利率優惠等方面入手。例如專項補貼,以三星級(住建部頒發的綠色建筑標識最高認證)為例,以獎代補金額≥1/3增加成本,每平方米給予75元補助。”這一激勵政策,一個月之后仍讓不少房地產開發商心潮澎湃。但有業內人士認為政策力度仍然不夠。據中國住房與建設部資源與環境專家委員會委員況平介紹,各發達國家除了強制推行建筑節能標準以外,普遍建立了對建筑節能的經濟激勵機制。日本通過政府財政撥款、貸款優惠、稅收激勵等措施對建筑節能予以支持,美國通過政府采購、專項基金獎勵等措施支持建筑節能,有效地提高了各國的建筑節能水平,對節約能源資源、保護改善環境起到了積極作用。我國建筑節能產業的優惠政策應加大力度,發展有地方資源特色的建筑節能產業,促進形成地方新的經濟增長點。
也有業內專家指出,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場和快速增長的新建建筑,同時單位面積
建筑能耗相對較高。目前中國建筑運行能耗約占全社會終端能耗的30%,并且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將持續增加,建筑將成為未來20年能耗的主要增長點。因而,未來房地產開發企業之爭將聚焦在“綠色競爭力”,品牌地產也紛紛將目光聚焦于綠色建筑。
房地產要轉向支持產業結構調整和解決產能過剩,唯一的出路是發展“綠色低碳型房地產”,今年兩會全國工商聯的提案中也如此提出。 【完】